Saturday, May 2, 2009

3新移民话题

站长的话
(2009-04-28)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理,国家社会中的每个人,思想、个性都各异。即使没有新移民,个人仍需和社会上其他人求同存异、分工合作,才得以分享社会经济成果。
  在一些国家,新移民与当地人的语言、口音、文化习惯上的差异,常被一些有心者夸大,以致成为歧视、仇视、摩擦、矛盾、纠纷的根源。但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元种族、开放、高度国际化、经济繁荣的法治社会里,不论新移民或土生土长者,都有均等的求学、就业、创业、发展的机会,在平等基础上,并不难求同存异、宽容合作,这就能兼容并包新移民带来的各种经验、技能、人脉,反而能增加国家的多面性和竞争力。只要有宽容心,融合过程中固然免不了小摩擦,又何尝不能将其转为激荡创意,刺激社会进步的动力。
http://www.zaobao.com/yl/yl090428_503.shtml


“融入”真的很难吗?
(2009-04-28)
● 黄清华
  近一段时间,“融入”一词,跃然于报端,成了热点话题。
  到底是“入”而不“融”——其身虽“入”而其心不“融”呢,还是“融”而不“入”——有心“融”进却被拒而不得“入”呢?新加坡对新移民真的如此不具包容心吗?要融入新加坡真的这么困难吗?我却不以为然。
  我不是移民,充其量是一位“游民”——游访之民。1999年退休之后,我即同老伴南下岛国,旅游观光、省亲访友,一住就是两年半。之后,我随老伴回国,呆了半年多,再次南来,一住至今,虽每年都有回国一两次。
  多年来,我多次在问路、购物、办事过程中,屡屡受过新加坡人厚待。我想,这就是新加坡人最为真诚的一面。为此,我曾几次投稿《联合早报》,赞扬新加坡人美德,表达感激之情。
  我曾是新加坡乐龄书画会的一员,现在仍是狮城诗词学会及淡滨尼民众俱乐部的会员。近10年来,我无数次参加过多所民众俱乐部、艺术机构、社团组织等的诗书画展、学术讲座、名著导读、新书发布、华语演讲、泼墨挥毫、游园晚会等等活动。每参加一次活动,都对新加坡增加一分感性的认识。自我感觉,俨然就是新加坡的一员。
  我也曾两度参加新加坡的挥春大赛和征联比赛,都没有因为我是异国游子,而妨碍我获得奖项。去年8月,我拟出版我的第二本诗书画印文选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南洋出版社,同样给予我大力的帮助和支持。
  同狮城诗词学会的朋友们相聚近10年间,我丝毫没有受排斥、受岐视的感觉;相反,更多的是受尊重、受鼓励。我也常到诗友家串门,诗友们也曾相约到我家聚会。2005年,我回国较长一段时间,诗友写了《初夏望月怀黄清华词长》一诗寄我;还组团赴中国我家住地——闽东,旅游揽胜。我全程接待、陪游,并安排到当地诗社作访问交流。
  我也曾投稿对华文游戏节目和组屋窗口的晾衣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联合早报》照常刊登,还获得建屋局的公开回应。在新期间,也曾同两位部长照过相,同几位部长握过手。新加坡确实是个包容的社会。
  尽管有时也能从媒体上读到、看到若干有关新加坡的负面新闻、画面,但总的来说,在新加坡,从国家领导,到机关媒体,到工作人员,到平民百姓,都相当的平易近人,公正开明,廉政厚道,宽容友善。我想,要融入这样的一个社会,应该不是很难的事。
国小民寡的新加坡,经过短短40多年的奋斗,如今能傲然屹立于世界富国之林,而且还成为许多大国学习、取经的楷模。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如李资政所言,能不断吸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聪明能干”、“充满活力”的“有用之人”。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嘛!
  作为新移民,也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种种不同的际遇。有差异、不习惯,这是很正常的。在中国同一省份里都还有不同方言民俗,相邻省份的文化差异更多。更何况国与国之间呢?
不管是老移民还是新移民,都是新加坡的一分子,应该团结一致,相互包容,有义务有责任共同为新加坡的更加繁荣昌盛作出自己的贡献。
http://www.zaobao.com/yl/yl090428_504.shtml


请容纳一点“不一样”
(2009-04-28)
● 丁朝
  最近,新移民融入的话题又热了起来。不少新移民在报上发表文章,表明自己对新加坡的一片忠心,并承诺自己的下一代会完完全全的融入,成为一个真正的新加坡人。
  对此,我不禁迷糊了,什么是融入呢?新加坡不是一个移民社会吗?且不说组成这个国家的几大族群,就是土生土长的华人,其父辈祖辈也是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他们之间的差异别的不提,就是语言都有各自的方言。
  这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层面,难道不是使新加坡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国家的基本素质吗?难道不是吸引优质新移民的条件之一吗?
  我所认识的那些来自中国的技术新移民,我不认为他们有严重的融入问题。他们和新加坡华人基本价值观和生活习惯都非常接近。比起移民到澳洲、美洲那些英语国家,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在这里遇到的融入问题会少很多。
  他们在新加坡也不必因为自己的口音不一样而惭愧。只要努力工作,遵守法律,负责家庭,交纳赋税,这就是融入。其余的都不重要。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不需要勉为其难地去改口音、换朋友以示自己的融入。
  作为一个新加坡人,应该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移民人群而感到自豪。这是一个国家保持活力的源泉。美国也是一个移民国家,他们就以他们的国家有各种不一样文化背景的人群为荣。
  比如,一个美国大学录取了很多不同种族和国外的学生,他们都会骄傲地宣称:我们的学校很“多元化”。这是告诉学生家长们:让你们的孩子来这里上学吧,他们会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这样会使他们的眼界更开阔,思考更多元,心胸更宽广。
  让我们多容纳一点“不一样”吧。生活才不会太乏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