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4, 2009

精英话题

精英与大众:如何磨合 刘晓阳 2007-11-08  《早报星期天》

(11月4日)上拜读了李慧玲《共同的经验》一文,我深有同感。我从邻里小学毕业,自此一路走来,接触过不少各式各样乃至属于社会不同阶层的同学、同事,从中亦结交了不少朋友。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发现,新加坡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民之间的确存在着相当大的隔膜。要如何填补这一空隙,我相信将相当考验我们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就以今年春的财政预算案来作为一个例子吧。我那些可算属于精英阶层的朋友在读过预算案之后,都觉得这是一份务实、可行的预算案。大家都认为,政府已经尽了力平衡各种因素以尽量减少经济环境改变对国民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我可是费了不知多少唇舌才成功说服我的母亲接受这份大家看来已难以变得更好的预算案。  

在我妈的角度看来,仅消费税调升一项,无论各种抵销配套在数据上多么好看,人民实际上的负担将仍然会变得更加沉重。至于调升公务员和部长薪酬一项,我发现,除非让所有人都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外国私人企业给予我们的精英的优厚报酬,要大家都了解政府的论点,一点也不简单。  无法有效地以人民为出发点向所有国民阐释政策,正是我们政府的弱点。这亦正反映了我们属于精英阶层的国民的一项主要问题:很多这一类国民都不了解、甚至拒绝去了解社会其他阶层人民的想法。我就曾有朋友告诉我,一个好政府唯一的角色就是治理好国家;政府无需费太多唇舌去说服人民它的政策对国家整体是有利的。我差点和她展开一场大辩论。  

应加强不同阶层的了解    
我们过去二十年的教育政策已在很大程度上使精英阶层和基层社会脱节。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的国民或许根本不知道他们多么的受到照顾。尤记得我小学的时候代表学校参加科学展览比赛:老师同学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并花了不少心血画了有关的说明海报和小册子,满以为已经不错了。可是我们到了会场,就看到了名校学生使用多媒体资讯科技图文并茂地向参观者讲解。孰上孰下,立见分晓。  

其实,尽管我们在能力上可能和名校生不相上下,但先天性的资源不足已使我们一踏出校门就已注定被比下去。我很难想象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的国民如何能够想象得到我们这些邻里学校学生的生活是如何的,正如我不能想象他们的是如何的一样。这现象的间接结果是,我常常听到人们投诉医院里的医生态度恶劣、不了解他们的需要;我亦常常听到人们批评医学院的学生目中无人、自以为了不起。  

我不能说这是任何人的错。很多的医生都在精英教育体制里长大,他们很难完全了解属于社会其他阶层的病人的需要。病人的低素质医疗体验,缘起于一种由于缺乏了解而导致的观念、视角、和期望的冲突。  

我相信政府已经了解到,若精英阶层继续活在象牙塔中,政府的统治基础将迟早被削弱,并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李慧玲文中提及的各项新政策是政府开始决心解决问题的体现。  

我希望政府能继续加大力度增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家长亦必须知道,让子女和其他阶层的同学增强交流,对他们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和世界观的发展将利多于弊。  社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领导能力对新加坡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若有朝一日,我们的所有的精英都能够使用普罗大众的语言和一般民众无障碍地交流,这将是我们的国家之福。

Saturday, May 2, 2009

3新移民话题

站长的话
(2009-04-28)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理,国家社会中的每个人,思想、个性都各异。即使没有新移民,个人仍需和社会上其他人求同存异、分工合作,才得以分享社会经济成果。
  在一些国家,新移民与当地人的语言、口音、文化习惯上的差异,常被一些有心者夸大,以致成为歧视、仇视、摩擦、矛盾、纠纷的根源。但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元种族、开放、高度国际化、经济繁荣的法治社会里,不论新移民或土生土长者,都有均等的求学、就业、创业、发展的机会,在平等基础上,并不难求同存异、宽容合作,这就能兼容并包新移民带来的各种经验、技能、人脉,反而能增加国家的多面性和竞争力。只要有宽容心,融合过程中固然免不了小摩擦,又何尝不能将其转为激荡创意,刺激社会进步的动力。
http://www.zaobao.com/yl/yl090428_503.shtml


“融入”真的很难吗?
(2009-04-28)
● 黄清华
  近一段时间,“融入”一词,跃然于报端,成了热点话题。
  到底是“入”而不“融”——其身虽“入”而其心不“融”呢,还是“融”而不“入”——有心“融”进却被拒而不得“入”呢?新加坡对新移民真的如此不具包容心吗?要融入新加坡真的这么困难吗?我却不以为然。
  我不是移民,充其量是一位“游民”——游访之民。1999年退休之后,我即同老伴南下岛国,旅游观光、省亲访友,一住就是两年半。之后,我随老伴回国,呆了半年多,再次南来,一住至今,虽每年都有回国一两次。
  多年来,我多次在问路、购物、办事过程中,屡屡受过新加坡人厚待。我想,这就是新加坡人最为真诚的一面。为此,我曾几次投稿《联合早报》,赞扬新加坡人美德,表达感激之情。
  我曾是新加坡乐龄书画会的一员,现在仍是狮城诗词学会及淡滨尼民众俱乐部的会员。近10年来,我无数次参加过多所民众俱乐部、艺术机构、社团组织等的诗书画展、学术讲座、名著导读、新书发布、华语演讲、泼墨挥毫、游园晚会等等活动。每参加一次活动,都对新加坡增加一分感性的认识。自我感觉,俨然就是新加坡的一员。
  我也曾两度参加新加坡的挥春大赛和征联比赛,都没有因为我是异国游子,而妨碍我获得奖项。去年8月,我拟出版我的第二本诗书画印文选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南洋出版社,同样给予我大力的帮助和支持。
  同狮城诗词学会的朋友们相聚近10年间,我丝毫没有受排斥、受岐视的感觉;相反,更多的是受尊重、受鼓励。我也常到诗友家串门,诗友们也曾相约到我家聚会。2005年,我回国较长一段时间,诗友写了《初夏望月怀黄清华词长》一诗寄我;还组团赴中国我家住地——闽东,旅游揽胜。我全程接待、陪游,并安排到当地诗社作访问交流。
  我也曾投稿对华文游戏节目和组屋窗口的晾衣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联合早报》照常刊登,还获得建屋局的公开回应。在新期间,也曾同两位部长照过相,同几位部长握过手。新加坡确实是个包容的社会。
  尽管有时也能从媒体上读到、看到若干有关新加坡的负面新闻、画面,但总的来说,在新加坡,从国家领导,到机关媒体,到工作人员,到平民百姓,都相当的平易近人,公正开明,廉政厚道,宽容友善。我想,要融入这样的一个社会,应该不是很难的事。
国小民寡的新加坡,经过短短40多年的奋斗,如今能傲然屹立于世界富国之林,而且还成为许多大国学习、取经的楷模。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如李资政所言,能不断吸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聪明能干”、“充满活力”的“有用之人”。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嘛!
  作为新移民,也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种种不同的际遇。有差异、不习惯,这是很正常的。在中国同一省份里都还有不同方言民俗,相邻省份的文化差异更多。更何况国与国之间呢?
不管是老移民还是新移民,都是新加坡的一分子,应该团结一致,相互包容,有义务有责任共同为新加坡的更加繁荣昌盛作出自己的贡献。
http://www.zaobao.com/yl/yl090428_504.shtml


请容纳一点“不一样”
(2009-04-28)
● 丁朝
  最近,新移民融入的话题又热了起来。不少新移民在报上发表文章,表明自己对新加坡的一片忠心,并承诺自己的下一代会完完全全的融入,成为一个真正的新加坡人。
  对此,我不禁迷糊了,什么是融入呢?新加坡不是一个移民社会吗?且不说组成这个国家的几大族群,就是土生土长的华人,其父辈祖辈也是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他们之间的差异别的不提,就是语言都有各自的方言。
  这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层面,难道不是使新加坡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国家的基本素质吗?难道不是吸引优质新移民的条件之一吗?
  我所认识的那些来自中国的技术新移民,我不认为他们有严重的融入问题。他们和新加坡华人基本价值观和生活习惯都非常接近。比起移民到澳洲、美洲那些英语国家,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在这里遇到的融入问题会少很多。
  他们在新加坡也不必因为自己的口音不一样而惭愧。只要努力工作,遵守法律,负责家庭,交纳赋税,这就是融入。其余的都不重要。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不需要勉为其难地去改口音、换朋友以示自己的融入。
  作为一个新加坡人,应该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移民人群而感到自豪。这是一个国家保持活力的源泉。美国也是一个移民国家,他们就以他们的国家有各种不一样文化背景的人群为荣。
  比如,一个美国大学录取了很多不同种族和国外的学生,他们都会骄傲地宣称:我们的学校很“多元化”。这是告诉学生家长们:让你们的孩子来这里上学吧,他们会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这样会使他们的眼界更开阔,思考更多元,心胸更宽广。
  让我们多容纳一点“不一样”吧。生活才不会太乏味。

2 阅读与世界书香日

站长的话
(2009-04-29)
世界书香日源自于西班牙加泰隆尼亚区一个有数百年传统的节日。每年的4月23日,当地人为庆祝勇士圣乔治屠龙救公主后互赠玫瑰书籍的传说,在这一天广设书市,买书者也互赠玫瑰;又正巧这一天是大文豪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忌辰,因此“玫瑰书香日”也流传到他国,成为西方国家的文学日。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书籍与版权日”,华文媒体多将其简称为“世界书香日”。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学校、图书馆和出版机构都主办各种推广阅读的活动,包括书展、名著讲座、诗歌朗诵等等以唤起世人阅读的兴趣。在英国,世界书香日每年都有上千项庆祝活动。在我国,日前国家图书馆的换旧书活动,也吸引了5000人参加,是多年来罕见的爱书者的盛会。
http://www.zaobao.com/yl/yl090429_504.shtml


旧书交换会真是个好主意
(2009-04-29)
许永顺
  国家图书馆配合今年“世界书香日”,于4月25日首次主办旧书交换活动,获得公众热烈反应,交换书籍5万7000多本,吸引大约5000人前往选书换书。
  当局举办这项别开生面的活动旨在支持环保,让旧书籍再循环供更多人阅读。会场供交换的书籍,以英文书占大部分。不过,华文书籍也不少,且种类繁多。别以为这里交换书籍是普普通通的,我在这里看到《沈从文文集》、《金瓶梅真本》。
  的确,有的人真舍得,把好书拿出来交换。我换得香港名作家彦火《当代中国作家风貌》(上下两册)以及还在书店出售的南洋大学历史研究《南大图像、历史河流中的省视》。此外,考虑到作家签名本有收藏价值,我也换得两本本地名作家黄孟文与风沙雁的亲笔签名或盖印章书籍。一些书的老版本也格外令爱书者珍惜,我换得1956年中国文豪巴金小说集《长生塔》(重排第一版)。
  其实,有些爱书人除了爱好阅读,也有收藏旧书的嗜好。但是,这项书籍活动最大获益者是广大爱书人,不必花钱,有个机会选择自己喜好阅读的书籍,最难得是还会找到目前书店已经没出售的好书。
  阅读习惯与兴趣可以从小培养。这项旧书交换会提供少儿书籍真不少,许多家长带孩子来选书,这可乐坏了爱书的小朋友,家长也节省了一笔买新书的费用。
  据报道,旧书交换是早上10时半开始,但是有人为了捷足先登选好书,提早两个小时就排队,抱着“早起鸟儿有虫吃”心理的人大有人在,造成早上大排长龙。
  每个时段,工作人员都会填补不同种类的书籍,换言之,任何时间,任何人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好的书,不必争先恐后。
  过去,我发现不少人把看过的旧书,特别是少儿书籍,不惜卖给“加龙古尼”(karung guni,旧货商),只换得一块几毛钱。在年底大扫除或搬新家,往往把自己认为多余的旧书清除掉,真的不珍惜。既然国家图书馆有举办旧书交换活动,国人应该考虑把旧书保留下来,让更多人再阅读。
当局这次主办首个旧书交换会获得成功,是否可考虑将来增加这类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两次或更多次的换书活动?

1青少年话题

站长的话
(2009-05-02)
  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美国发明家爱迪生、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还有许多数不清的名人伟人在孩童时期都曾有过学习困难,但在父母师长的关心协助下,他们克服了学习障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在许多现代发达国家里,几乎有一半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因得不到相关的协助而患有心理障碍。一些极端的病例还会导致自残、自杀甚至伤害他人的罪行。
  专家多主张,防治青少年心理问题,除了师长的关爱之外,也应有效地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作,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有效地推出各种探讨人际关系与社会问题的专题学习(例如宽容、敬老、禁毒、预防爱之病等),也通过自助、互助等方式识别精神创伤或危机迹象,及时给予个别咨询或辅导。
http://www.zaobao.com/yl/yl090502_505.shtml

正视青少年心理病患问题
(2009-05-02)

● 陈俊泽
  阅报惊悉,我国到心理卫生学院儿童心理诊所的病患,剧增了25%。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古语云:“少年不识愁滋味”,现代儿童一般上即使不富裕,但也丰衣足食,何以竟然要看心理医生?委实费解。
  归根究底,青少年的精神病源自学业、感情和经济三大主因。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父母亲爱子女心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求他们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名列前茅,造成青少年精神负担过重,积忧成疾。
  另者,不少青少年生理早熟,外加不良影碟充斥市面,荼毒人心,乳臭未干就直闯情关,大搞自由“乱爱”,甚至偷食“禁果”、珠胎暗结,以致感情问题益加错综复杂,欲理还乱。思想还不成熟就开始谈情说爱,无异玩火自焚。
  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使得电玩、名牌货、声色犬马等货品与服务充斥市面,给青少年带来诱惑,而青少年零用钱不多,当“钱不够用”时歪念顿生,不惜以身试法,前途尽毁,也有人因此而郁郁寡欢,而致精神错乱。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为人父母者自己须建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然后对子女展开言教、身教。多花点时间改善亲子关系,与儿女一块成长,多多了解子女的心态、志向、擅长、潜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培养孩子的进取心,懂得感恩,乐于助人,一家人其乐融融,青少年不至于误入歧途,学业、生活都不会有太大压力,不难成为心理无阴影的阳光少年。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家庭与学校都应责无旁贷地以无限的爱心和关怀去引导他们走向人生的康庄大道,实现优雅社会的愿景。

http://www.zaobao.com/yl/yl090502_507.shtml

会考新闻读后感和口试话题复习

同学们!会考又近了,我将一些话题整理后陆续放上网,供你们复习之用